我对金庸先生本来没什么印象
只是读过他的书。
剑侠恩常在
记得小学的时候,过年去我的二姨家拜年,喜欢看小说的二姨家,就有本金庸先生的《雪山飞狐》。放在高高的架子上,余角侧露,花花的书皮一把就将我拉入一个满是侠义道的武林。巨蟹座的我小时候脑洞是最大的,不深究英雄气短的果决,也不明白儿女情长的执念,只是想当一个像胡一刀,胡斐那样的大侠,武功盖世,快意恩仇,轻功一跃,不染三千纤尘,刀光一闪,斩慑天地八方。心系江湖事,醉卧美人膝。
都说童言无忌,也无忧无虑,满山遍野跑的时候,伸手折一枝弧形的柳条,三两脚跨上台阶模样的石头,一跃而起,手舞足蹈出"胡家刀法"口中还念念有词:怀中抱月,白鹤亮翅,黄龙转身什么的。若是碰上什么干净的樟树,便是那大奸大恶的"田归龙",叫嚣好大战一场。若是不巧被采山的村里二妈瞧见,便在那牛铃铛似的大笑里慌羞的一溜烟跑回家,一头盖紧被子里。
后来,在电视里发现小时候的发神经已经拍成了电视剧,那时候的爸妈边看边调笑我:以后给你把名字改作刘一刀!怎么样哈!我只有涨红了脸,摇了摇椅子,不做回声。
倚天难归魂
而后的日子里,幸得一本旧书,封皮都只剩下一半以致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叫它《天龙》后来读了序,才改过来叫他《天龙八部》,还一直留意前七部谁有。读《天龙八部》的时候,已经初中年纪了。跟着父亲在父亲寝室住着,看这种闲书的时间就成了奢侈品,但是还算幸运的是课外书的列表里金庸的小说并没有排斥在外,大概是因为我的语文老师也是个"武林中人"吧!某次在我写着每周例行的语文作业课外读后感的时候,在我作文后批过:侠之大于隐,义之大于情。那时候只觉得,他也是个有故事的人,直到后来,一次课堂默写,范仲淹《渔家傲·秋思》,我把"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"中的无计,写成了无忌,像是相声演员的逗哏找到了梗,乜斜着眼调侃说:按着某人写的默写啊,范仲淹怕是穿越到了元末民初,上了明教,学了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,孤身大战六大门派,最后和赵敏郡主隐居冰火岛,好,现在我们来学习,他们在闯金刚伏魔圈的时候顺便写的另一篇文章《岳阳楼记》……在一片哄笑和刷刷翻书的声里,脑子里似乎也刚跑完了一场倚天屠龙的镜头。
不知多少年了,很多江湖事浩淼烟波,江湖里的人也都长大了,英雄气短也成了哀叹的陈词。儿女情长也成了现实的羁绊。
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。
金老弃剑辞世,武林中尘归尘,土归土。
武侠梦醒了么?
哎!我还是对金庸没什么印象吧。
本文由 一去二三遥 创作,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/出处外,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,转载前请务必署名
最后编辑时间为: Feb 7, 2020 at 07:17 pm
我是来看博主大侠的。
哎呀呀!鄙站简陋,吴大侠远道而来,有失远迎啊,
有人的地方,就是江湖。
江湖不曾离开,只是心已不在江湖。
嘿,兄弟,我们好久不见你在哪里
诶,越来越多我们熟悉的人离开了我们,看来我们真的是在慢慢变老啊
不过他创造的武侠世界确实已经深入人心了。
不过我其实没有看过金庸老先生的书,只看过电视剧作品
你是我的第一百条评论耶!
哈哈。
时光不待人,折腾得抓紧
我读过金庸的书也就两本,《雪山飞狐》和《天龙八部》都是很小时候读闲书看的七七八八也都忘了差不多,后来都看电视剧了,说老先生开创了经典都一点也不为过。是啊。我们都在慢慢变老啊,十年前都是小屁孩,再过十年就成捧个保温杯的油腻中年了
第一百条评论,好荣幸

加油一起折腾哈~~
再无大侠
大侠走了,梦还在
永远的金庸
永恒的武侠